高扬 副研究员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农牧局
2010-12-22
宁夏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封冰期长达约100天,冰层厚达50cm~30cm;保证鱼类在冰封期安全越冬是本地区养鱼生产的重要环节。保证冰下适宜溶氧,是封冰期鱼类安全越冬的关键。
----封冰期静水越冬塘的环境条件
----封冰期越冬鱼类的生理状况
----鱼类在封冰期死亡的原因
----封冰期鱼类安全越冬技术
第一节 封冰期静水越冬塘的环境条件
1、水位
各种静水塘在封冰后,不冻层水位的变动主要取决于渗漏流失和冰厚度。一般随温度降低冰层增厚,水位逐渐下降。
2、水温
宁夏气候类型: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是典型的大陆型气候。南端(南部山区)属南温带半干旱区,中部(中部干旱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北部(引黄灌区)则为中温带干旱区,南北气候悬殊较大。
宁夏基本气候特点: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日照充足、蒸发强烈,冬寒长、春暖快、夏热短、秋凉早,气温年、日较差大,无霜期短而多变。全年平均气温在5-9℃之间,引黄灌区和南部山区分别为全区高温区和低温区。宁夏降水量南多北少,大都集中在夏季。南北积温变化大,≥0℃积温1419.4~4122.4℃,≥5℃积温1189.3~3973.5℃,≥10℃积温512.2~3638.3℃,≥20℃积温0.0~1971.8℃。
冬季在蒙古高压控制时期,干燥而寒冷是冬季的主要气候特征。
封冰期水温:
养鱼水体一般在11~12月封冰,出现温度的逆分层现象(见图)。如果封冰时降温幅度较大或水体较浅,水体上下层可能出现全同温。整个水体封冰后,不冻层水温很少再受天气和阳光的影响,各水层温度相对稳定,表层水温最低,深层一般可保持在3~4 ℃ 。由于封冰,使越冬池水温通常比较稳定,这样的水温对越冬鱼类是十分有利的。此外,一些冰下水深不足1m的浅水池,随太阳辐射热的减少和气温的下降,在严寒的12月末,1月、2月初,底层水温可降至1℃以下;连片池塘的边缘池或位于风口的单独越冬池,底层水温也可能稍低一些,但通常也都在0.5℃以上。
3、光照
冰下光照强度与冰质关系密切,而与冰的厚度关系较小;冰层透光率随太阳位置而增减。冰下照度值随时间而变迁。
明冰透光率一般为20%~50%。冰下照度值在晴天中午前后最高,可达l万~2万勒克斯(lx)。厚3 cm~5 cm的乌冰,透光率仅为10%左右,冰下最大照度值约3000 lx。但是,由于冰的升华作用,结冰时形成的乌冰层会逐渐变薄,透光性会转好。冰上有20 cm~30 cm厚的覆雪,透光率只有0.1%~5%,冰下最大照度值不过30~100 lx。
藻类的补偿点为156~390 lx,常为300 lx。而光合作用的最适照度为:
绿藻5000~7000 lx
硅藻11000~22 000 lx
甲藻27 000 lx
可见覆雪冰以下照度难以满足藻类正常生活的需要,而明冰和不太厚的乌冰下的照度则可以保证绝大部分藻类的正常繁殖。
冰下照度随水深而递减,而乌冰和冰上有覆雪的越冬池,底层光照极弱或根本没有。
4、透明度
明水期间由于风浪、施肥和投饵等因素干扰,透明度难以完全反映水中浮游植物的多少。而冰下水体没有上述干扰,浮游植物是影响水体透明度的主要因子。因此,冬季更有可能通过透明度来估量浮游植物的现存量,这在生物增氧越冬实践中有一定意义。
透明度与浮游植物现存量呈负相关。例如1979~1981年冬季哈尔滨地区越冬池的透明度(Y,cm)(22 cm~139 cm)与相应的浮游植物生物量(X,mg/L)间的回归式为:
Y=83.91-0.72X(n=153,r=0.435)
5、溶氧量
冰下水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与水中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浮游动物数量、鱼类、底质和冰质等密切相关。这对搞好鱼类安全越冬是十分重要的。
溶氧的来源------光合作用产氧。结冰后,池水和大气隔绝,溶解氧再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补充。冰下水体溶氧的主要来源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池塘光合作用毛产氧量随着月份呈一定规律的变化: 12月<1月<2月<3月<11月,和光合作用强度一致。
溶氧的消耗:
(1)养殖鱼类呼吸; 呼吸耗氧率随养殖鱼类种类、个体、发育阶段、水温等因素而变化。
(2)水中微生物耗氧: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细菌、有机物分解耗氧。
据调查,浮游动物耗氧的速率为721-932ml/kg·h。原生动物的耗氧速率为0.17×103-11×103ml/kg·h。浮游植物每天的呼吸耗氧量占其产氧量的10~20%。
(3)底质耗氧: 底质耗氧是越冬池氧气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①底栖生物呼吸耗氧; ②底质有机物分解耗氧; ③呈还原态的无机物化学氧化耗氧。
底质耗氧主要不取决于底泥的厚度,而在于泥表层淤积物的性质和泥的密实程度。只要底泥结实,即使厚一些也不要紧。
各耗氧因素所占的比例估算
鱼类耗氧占总耗氧的16.1%,水中微生物耗氧占72.9%,底质耗氧占0.6%,逸出占10.4%。
6、二氧化碳
封冰后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多。它主要来源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水中微生物的呼吸。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超过200毫升/升,可致鱼类死亡;在缺氧的情况下,二氧化碳增加还会加快鱼类死亡。所以水中要有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利用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来降低二氧化碳对水质的影响。
7、硫化氢
在封冰后缺氧的情况下,硫化氢是在还原细菌的作用下还原水中的硫酸盐和有机物(蛋白质)的矿化分解产生的。硫化氢是一种有毒物质,对鱼类有极强的毒性。它的氧化还要消耗水中氧气。因此,在产生硫化氢的水体中,溶氧量会迅速下降。不过在不缺氧气的情况下很少发生。
8、PH值
封冰后水体由于二氧化碳的积累,PH值会逐渐降低,由弱碱性变为中性或弱酸性。
9、溶解盐类
封冰期越冬池,由于浮游植物的消耗,氮、磷含量不高。
各种水体的理化因子的变化情况是不同的,对水较深、淤泥和有机物较少的水体来说,水体的理化因子相对变化较小,越冬安全系数也高。反之水较浅、淤泥厚、有机物质含量高的水体,各种理化因子的变化较大,鱼类越冬效果差,危险性也大。
冰下水体生物状况
(1)浮游植物
与明水期相比,冰下浮游植物种类少、生物量不低、鞭毛藻类多。
据对东北地区若干越冬池的实测表明,常见优势种群有光甲藻、隐藻、小球藻、壳虫藻、眼虫藻、棕鞭藻、黄群藻、鱼鳞藻、兰隐藻、针杆藻和菱形藻等,只有30余个属。绿藻(衣藻、小球藻等)、金藻(棕鞭藻、单鞭金藻等)及硅藻(针状菱形藻、角刺藻等)的光合作用的强度大,日产氧量多,而隐藻产氧量较少。
由于浮游植物,特别是鞭毛藻类的趋、避光运动,冰下表、底层浮游植物量有一定的垂直差别,通常是白天表层多于底层,而晚间分布比较均匀。池水溶氧量亦随此而变化。
(2)浮游动物
冰下浮游动物主要有轮虫(多肢轮虫)和原生动物,而枝角类在冬季处于滞育状态,很少出现。轮虫种类较多、出现率最高的是犀轮虫、多肢轮虫和几种臂尾轮虫。原生动物常见种类有侠盗虫、接栉毛虫、喇叭虫、钟形虫、革履虫、似袋虫等。桡足类主要是剑水蚤及其幼体。
第二节 封冰期越冬鱼类生理状况
1、摄食与肠道充塞度
冰下水温较低,大多数养殖鱼类很少摄食,活动性减低,新陈代谢减缓,生长缓慢或停止。草食性鱼类在越冬池有天然饵料的条件下,可少量摄食;吞食性鱼类在越冬期一般摄食很少;滤食性鱼类摄食强度下降。
2、鱼类体重的变化
冰下鱼类很少摄食,其新陈代谢活动的能量来源于体内积存的营养物质。因此,鱼类经过一个冬季到翌年春天,体重大都减轻。在越冬期鱼体内脂肪消耗50%以上, 一般而言,鱼体规格大且肥满度高,越冬效果好;但温度过低时,情况可能刚好相反。
3、鱼类的耗氧速率
养殖鱼类在冰下耗氧率比夏季低5~l0倍, 越冬池冰下溶氧过低会使鱼类窒息死亡,但溶氧过高会使池鱼代谢异常,患气泡病而死亡。